-
一名指导员的教育课创新尝试
■曹达功 谌睿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马振 王钰凯
深夜,第76集团军某旅七连连长检查完第三哨,发现易指导员房间的门缝还透着光亮。他敲了敲门,走了进去。
每次上教育课前一晚,易指导员的房间都会有些乱。墙上挂着一块白板,上面画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旁边备注着几名官兵的名字。办公桌上有4本书,倒扣着放在随手可拿的位置。备课本上也写得满满当当,像反复修改的论文。
“备课还是这么扎实!”连长眼里透着钦佩。两人搭档一年多,他发现每一堂教育课,易指导员都会用心准备。
“我这人嘴笨,不准备充分没法上好课。”易指导员说,“对我来说,讲台也是阵地。”
演训活动结束后,第76集团军某旅七连战车进行机动。陈善锋 摄
初衷
“教育要让官兵听进去”
使用白板上教育课,是从5年前开始的。
那时刚刚上任,易指导员压力很大。第一次上教育课时,他准备了详细的讲稿,照着讲稿一字不落地念。台下官兵坐得笔直,一听到指导员念标题就赶紧记下来。
这种授课方式让易指导员悬着的心落了地,但他很快发现,教育效果不太好,一些官兵开始打瞌睡。
面对这种情形,易指导员既生气、无奈又倍感内疚。他加速念完讲稿,头也没抬就宣布下课,收起讲稿匆匆离开。
“一直读讲课稿,战友们根本不感兴趣。”易指导员开始反思,决定做些改变。上第二堂课时,他精心准备了课件,不但有配套的视频、图片,还加了一些特效。
教育课结束后,易指导员拉过中士苏鹏飞问道:“这堂课咋样?”
“课件效果特别棒。”苏鹏飞称赞。
“那你记住了什么?”易指导员又问。
“我都记在本子上了……”苏鹏飞连忙翻开教育笔记本,笔记很工整。
“官兵们不往心里记,课件再好有什么用?”易指导员一时间陷入了深思。
“教育要让官兵听进去。”怎样才能让官兵对教育课感兴趣,并入脑入心呢?
“破题”的思路,竟然源于一场足球比赛。那年国庆节,旅里组织了一场足球赛。因在上大学时担任过学院足球队队长,易指导员入伍后不久就成了本队的“教练”。当他向队友布置战术时,所有队员都聚精会神地盯着他手中的白板。他在上面画进攻和防守路线图,配合简单的讲解,队员们很快就能领会。
“一块小白板为何有如此吸引力和‘时效性’?”易指导员脑子闪过一个念头,决定将这个“道具”引入课堂。
之后的一次连史教育课上,易指导员拿出了一块长45厘米、宽30厘米的白板,边讲边写,同时引导官兵进行互动。
台下的苏鹏飞,全程紧盯着小白板。指导员擦一次,他就好奇指导员接下来会写什么,问什么问题,抛出什么观点。
课后,易指导员再次问苏鹏飞有没有收获时,苏鹏飞脱口而出:“人人成才,事事争先,发发命中,代代英雄!我知道了连魂这几句话是怎么来的,我也知道自己要努力为连队添彩!”
看着苏鹏飞眉飞色舞,易指导员笑了。他知道,白板这个“道具”是适合自己和官兵的。
训练场上,七连官兵分组展开小比武、小竞赛。陈善锋 摄
探索
“道理要种进官兵心里”
如何取得更好的授课效果?易指导员有自己的感悟:要把大道理讲得活泼生动,就要摒弃陈词滥调,并对大家掏心窝子。
秉持着这一观点,白板一用就是5年。
过程自然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每次教育课都上出新意”很难;其次是因为上课具有随机性,备课时,自己可能是在军列上,也可能是在帐篷里,没网络也没有更多的资料。
在易指导员看来,读书是克服这些困难的关键。他每年会读几十本书,看完后就寄回家里,妻子赵可欣每季度都会收到一批。“书房里的书架放满了,客厅的陈列柜也放满了,新寄回的书只好往阳台堆了。”赵可欣说。
“书籍是我授课的能量库。”易指导员读书的范围涵盖了教育、历史、军事、政治等各个领域。卢梭的《爱弥儿》对他启发很大:良好教育的一个原则不在于教学问,而在于培养人有爱好学问的兴趣。“与其强性灌输,不如调动官兵思考,引燃学习热情。”他说。
如今,易指导员已写下5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这让他能轻松地引经据典。“指导员的‘金句’张嘴就来,甚至能说出是书里哪一部分的!”对这个“技能”,战友们都很佩服。
除了知识储备,易指导员认为教育的关键,是了解官兵。“真诚是永远的沟通桥梁。”他说。
那年,连队赴外地驻训,条件艰苦。易指导员组织了“递小纸条”活动,鼓励官兵匿名把想法写出来,上课时作以解答。
“我认为要多配捕鼠夹,避免水果被老鼠啃。”一个小纸条上的内容逗乐了大家。易指导员明白,这话背后是部分官兵对水果储存问题的“吐槽”。课后,他立即联系司务长重新制订了合理的水果供应和分配计划。
官兵把心里话告诉指导员,指导员对官兵的关注也体现在一篇篇日记中——
“上等兵小陈的爷爷去世,他晚上吃完饭躲在门后流泪了”“生病的战士小李没法参加这次驻训,问我能否把他悄悄带上……”
“教育的观点从书中来,更是从生活中来的。”易指导员告诉记者,“道理要种进官兵心里,讲不清道理是失败,讲不进官兵心里同样是一种失败。”
从最初的白板到读书笔记,再到小纸条和日记,易指导员一直在对教育方法进行探索。正因为这样,他的教育课才一直充满活力。
训练归来,七连官兵边走边交流经验。陈善锋 摄
效果
“让官兵真正爱上学习”
易指导员的教育课,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官兵。
中士张志豪第一次认真读完的书,是向易指导员借的。
那是4年前的一堂课,易指导员讲述了一个人在逆境中顽强成长、最终创业成功的故事。
故事打动了张志豪,让他想起了入伍前打工生活的心酸,也让他意识到入伍后所获得机遇的可贵。今后怎么办?他心里有了答案。
不久后,在连队组织的“思想火花”活动中,张志豪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人只有不断向上攀登,才有可能获得更多机会!”张志豪的发言引发大家共鸣。如今的张志豪,不仅是一名优秀的驾驶员,还是连队的文艺骨干。“学习就是最好的成长催化剂。”张志豪说。
“让官兵真正爱上学习。”这一思路下,更多教育方法被引入课堂。“思想火花”活动是白板“道具”的“衍生品”,也是易指导员将“学习平台”交回官兵的一个生动实践。活动中,官兵们不仅可以分享好书、强军故事及心得体会,还可以分享各类纪录片、微视频等其他内容。
“思想火花”活动举行了几场后,易指导员发现中士文博总是默不作声,交流分享一次都没上过台。“平时聊天还行,一上台我就紧张。”文博说。
于是,易指导员建议文博从家乡讲起。提到家乡,文博来了精神。为了讲好,他找了大量资料,结合纪录片给大家作了介绍。
“上台,能倒逼官兵去学习,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易指导员看到了文博的变化——逐渐喜欢上了上台分享,从说上一两分钟的书中佳句,到五六分钟的感悟体会,条理也变得清晰。
不久后,旅里组织教练员比武,文博主动报名参加,最终凭借出色的发挥夺得全旅第二名。
“好的教育不仅能解决思想问题,还能引导官兵正确思考、正向成长,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该旅政治工作部一名领导说。
在这种教育引导下,该连越来越多的官兵爱上了学习,也收获了进步。5年里,该连被评为“四铁”先进单位,先后有16人立功,3人考上军校,1人保送入学。
展望
“融入更多元素,追求更好效果”
教育课之所以受到官兵青睐,易指导员认为是抓住了课堂上最宝贵的资源——官兵的注意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专注时间也是有限的。”作为一名心理学硕士,易指导员尝试着把所学专业与教育结合起来,“教育课通常只上45分钟,这是成年人注意力容易集中的时长,太短达不到教育效果,太长受教者容易犯困走神。”
尽管易指导员关于教育课的探索被领导、官兵认可,但在去年集团军政治教员授课比武中,易指导员还是遗憾败北。
“成绩不好主要是表现力不行。”易指导员分析,“短短15分钟,要想讲得精彩,表达很重要。”他发现前几名选手都能用几句话轻松调动现场气氛:“开口能抓人,语言要生动,说理求共鸣,这是我的短板。”
说起今后打算,易指导员不假思索:“融入更多元素,追求更好效果,尝试引入脱口秀这样的表达方式。”他正结合日常生活撰写脱口秀式的讲稿,将考核失利、愿望落空、感情受挫等常见的军旅挫折,用脱口秀的方式讲出来,引导大家换个角度看待挫折。
易指导员将这类教育课的名称暂定为“笑说兵事”。为了取得更好效果,除了日常收听收看一些脱口秀节目,他还常为一些教育骨干进行小范围的试讲,听取意见建议。
不仅是易指导员,上过类似教育课的官兵,也开始用行动践行这一教育理念。
一名排长对连队的辩论赛记忆犹新。他参加的第一场辩论赛,辩题是“批评使人进步还是退步”。在双方一番激烈论战后,官兵进一步理解了如何正确开展批评、面对批评。
如今,这名排长成长为某连连长,辩论赛也被他“搬”到了新的连队。
和这名排长一样,下士张顺林上军校后,也把“思想火花”活动“搬”进了模拟连的课堂。“大家一起登台分享,有利于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共同进步。”张顺林说。
得知这些消息,易指导员很高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官兵们都能喜欢上教育课,上一堂好课也不再那么难了。”
把道理讲到官兵心坎里
■赵永胜
习主席深刻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
只有把道理讲到官兵心坎里,才能直抵人心、引发共鸣,真正达到启发引导、培养塑造的目的。
如何做出符合新时代官兵口味的“佳肴”,无疑考验着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厨艺”。
精选“食材”。无米难为炊,挑选食材是做好饭菜的前提和基础,教育也是如此。新鲜的瓜果最美味,生动的事例最精彩。真实既是力量所在,也是动人之处。要积极挖掘与时代同行、彰显强军主旋律的事例,紧紧围绕使命课题、教育主题和官兵活思想,善于运用感动人心的革命故事、鼓舞人心的强军故事、温暖人心的身边故事来讲活道理、辨明真理,使教育有温度、有实感。
“做”出特色。官兵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口味喜好各不相同,众口难调在所难免。要想让官兵吃得健康、可口、满意,就要学会因人而异、做出特色,尽可能区分口味、小锅精煮。同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把准官兵思想脉搏,找准教育授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时因地因人施教,做好一人一事的工作,实现教育内容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与认知层次相一致,让教育供给侧精准对接需求侧。
创新“花样”。食材经过煎、炒、烤、煎、炖等不同烹饪方式,就能变换出不同的口味和风格,从而更好地满足众人胃口。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当前,形势任务在变,工作要求在变,官兵特点也在变,教育必须跟着变。每名教育者都要学会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主动探索“科技+”“网络+”等教育手段,创新开展强军故事会、文艺情景课、读书观影课等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走开群众性自我教育新路,确保教育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像厨师那样把“荤素”搭配好、“营养”均衡好、“火候”掌握好,切实把教育炉火烧旺。
“让全连官兵爱上教育课”
■曹达功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马振 王钰凯
尽管做了充分准备,教育课开始之前,第76集团军某旅七连易指导员还是感到了一些压力。
教育课安排在8月初的一个下午。这是全年最热的时候,也是官兵一天当中最容易犯困的时刻。
授课内容是安全保密教育,基层连队每年都会组织多次,如果所讲内容没了新意,教育效果就会打折扣。不少指导员讲着讲着就捉襟见肘了,只能老调重弹。
任职5年,易指导员如何上好这些教育课?
答案“藏”在一块白板上。每次上教育课,易指导员都会带上一块白板,这堂课也不例外。
授课开始,易指导员在白板上画出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是一个‘人生百态’坐标系,能将我们生活中的事分类。”他在横轴左右分别标上“苦”和“乐”,纵轴上下分别标上“好”和“坏”。
“第一象限应该填什么?”易指导员指着“好”“乐”区间问大家。
“锻炼身体”“读书”“打篮球”……战友们七嘴八舌地说着答案。课堂发言不用喊报告,也不用记笔记,这是易指导员定的规矩。
宽松活泼的氛围,让列兵谭龙想起了大学课堂——老师总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大家在探讨中学习知识。
谭龙刚下连不久,第一次听易指导员的课。此刻,谭龙一直注视着白板,生怕错过什么重要信息。
一阵问答后,4个象限逐渐被填满,但对“手机使用”这件事,大家有了争议。有的战友认为手机带来不少方便,属于“乐”区;有的战友认为手机使人上瘾,属于“坏”区……一时间争论不休。
“停!”易指导员打了个手势,在每个象限都写下“手机使用”,又用箭头将它们串在一起。他边画边说:“手机使用到底是苦是乐、是好是坏,关键在于一个‘度’字……”解释完,易指导员擦掉白板上的内容,写下这堂课的标题——《手机失管就是人生失控,保密失守就是战斗失利》。
“指导员的课注重引导启发,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三级军士长印育明说。他入伍18年,上过很多次教育课,“白板+画图+交流”的授课形式,总能成功吸引他的注意力。
在易指导员第6次写满白板时,这堂课进入尾声。此时,他放下了白板笔,官兵报以热烈掌声。
很难相信,台上这名侃侃而谈的指导员以前还很内向腼腆,甚至有些“社恐”。印育明清楚地记得,5年前指导员第一次上教育课时,声音都在颤抖。
5年间,易指导员一直坚持着每周至少讲一堂课的习惯。200多堂课,让他从一名授课“小白”,逐渐成长为旅政治教员比武冠军,摸索出“树洞吐槽”“思想火花”“兵说兵论”等一系列特点鲜明的教育方法。
这些方法和“白板课”一样,都是他的教育“法宝”。在这些“法宝”帮助下,易指导员当初定下的“让全连官兵爱上教育课”目标,正在逐渐实现。
军营观察丨一名指导员的教育课创新尝试
时间:2023-10-26 09:08
星期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 字体:
大 | 中 | 小
】
收藏:
点赞:21
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