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地双军人调动,有新消息!
近日,《解放军报》关注了“一对异地双军人调动到一起”的故事——
截图自10月18日《解放军报》第8版
仔细读罢全文,发现有很多值得关注的细节。
基于报道的内容,我们首先梳理出这个故事的主线。
故事的男主是刘超铸,女主是杨冬梅。
在此次团聚之前,刘超铸驻守雪域高原,杨冬梅扎根大山深处,两人分处两地已有10年。
其中,杨冬梅系火箭军某部女军官,刘超铸服役于西藏某边防团,应该是属于陆军。
2019年春,两人在老家举办了婚礼。短暂的幸福团聚后,又各自奔赴战位。
很快,两人迎来了爱情的结晶。新生命的诞生,让两个人直面“团聚”难题。
2022年底,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杨冬梅向组织提交了双军人选调申请。
她和丈夫都清楚,这种跨战区跨军种的选调并不好办,因此也没抱太大希望。
之后,(杨所在单位)旅党委参照相关政策规定,认真研究了杨冬梅两人的情况,认为其符合选调条件,随即与刘超铸所在单位取得了联系,并将选调刘超铸的申请上报至火箭军机关。
同时,该旅党委还协调班子成员赴杨冬梅和刘超铸的老家走访慰问。
政策的支持、领导的关心,让杨冬梅和刘超铸深受鼓舞。
在等待选调结果的一年时间里,夫妻俩立足自身战位,努力工作,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儿……
今年8月,一纸命令迎着高原的秋色,飞到西藏某边防团,刘超铸被调到妻子所在单位,小两口终于可以团聚了!
梳理一下细节:
1、男主单位。
“西藏某边防团”、“跨战区跨兵种选调”,这些原文中出现的表述,基本上可以让我们确定,
男主应该是隶属于陆军,再具体一点就是“西藏军区某边防团”。
从陆军,而且是陆军部队的西藏边防,调动到内地的火箭军,这样的调动难度,可想而知!
2、调动周期。
虽然文中提到了“等待选调结果的一年里”,但事实上,这场选调的周期并没有达到一年,而是8个多月左右。
杨冬梅是2022年底提交的申请,调动刘超铸的通知是今年8月到的,这样计算下来8个多月。
3、关键因素。
那么多双军人,那么多异地分居的双军人,为什么他俩成了军报报道的对象?
因为现实当中,通过调动到一起、实现团聚的例子,其实并不多。
而这里面的关键因素,其实就是——单位的意见、领导的主动担当作为。
看看杨的单位做了什么事儿:
①旅党委参照相关政策规定,认真研究了杨冬梅两人的情况,认为其符合选调条件;
②随即与刘超铸所在单位取得了联系;
③将选调刘超铸的申请上报至火箭军机关。
④该旅党委还协调班子成员赴杨冬梅和刘超铸的老家走访慰问。
4个重要的步骤,前面三缺一不可。
图片关于前述第三点“关键因素”,我们不妨再细致地分解一下。
首先,杨冬梅作为普通军官,递交了申请之后,单位党委还专门开会研究。
恰恰说明,该单位对部属的诉求是比较重视的。
其次,对照政策后发现能办,然后就办了。
很多时候,有些事情就处于两可之间,可办、可不办的,但是该单位直接就办了。
第三,为什么有些两可的事儿,有些单位办不了?
因为实在是“太麻烦了”!
就拿这个选调来说,杨所在的火箭军某部,不仅仅要跟刘所在单位联系,还要给火箭军机关递交申请——
一个旅级机关,为一个下属的家事儿,要对接到军种机关。
过程的艰难、工作量之艰巨,我们普通人是很难想象的。
第四,最关键的是,这么难搞的事儿,这个单位给人搞成了!
恰如杨的心理活动——“跨战区跨兵种的选调不好办、所以没抱希望”,
当事人自己都没抱希望的事儿,单位给人办成了。
透过这条新闻,我们对“火箭军办理异地双军人调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4年前,另外一则火箭军异地双军人调动的新闻,还在我们的脑海——
(2019年)10月8日,解放军报《基层传真》版刊发了这么一则新闻,标题的黑色大字非常醒目——“我到妻子单位任职啦!”
新闻很短,很是凝练,主要讲的是火箭军一名军士,在2019年5月收到双军人调动的通知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填写《双军人调动申请表》,没想到前不久居然成了。
当时依据的规定是,“两地分居的双军人士官或有一方为士官的,兼顾岗位和专业要求,可在火箭军范围内向配偶所在旅团级单位或驻地附近单位调整交流。”
时隔四年,两场调动——
一个是火箭军内部调动,一个是跨大单位跨军兵种调动,同时体现着这支部队对双军人的关心与厚爱。
面对这个故事,很多人应该都心生出很多感慨。
军报在刊发相关内容的时候,专门附加了“采写感言”——
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试想,如果每一名军人都心中有光、奔赴所爱,每一级组织都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将无数个看似平常的“小确幸”“小期望”连缀成不凡的“大幸福”“大情怀”……
是啊,改革强军,搅动多少风云,也牵动着千家万户。
时代大潮下,这样的温暖鼓舞人心。
资料来源:解放军报、一号哨位
异地双军人调动,批了
时间:2023-10-24 10:57
星期二 来源:军友网
【 字体:
大 | 中 | 小
】
收藏:
点赞:23
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