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花好月圆,家国同欢。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千百年来,中秋月明之时,总能带给华夏儿女别样的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万家庭的幸福美满,汇聚成伟大祖国的喜庆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落脚在万千家庭的富裕安康。
在中国人的精神原野上,总是高悬着一轮皎洁的圆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咏叹,也有怀远望乡、家国一体的共鸣。什么是团圆?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解。或许是一桌子丰盛的宴席,或许是一块酥而不腻的月饼,或许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重逢,或许是一种山迢水远的牵挂……然而无论如何,每一种团圆的方式里,都有你有我、有家有国。对游子而言,这是一种心随远方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心有所属的文化约定。一次次别离时的叮嘱,让我们勇于追求远方;一声声团聚时的欢笑,让我们无比珍惜眼前。来去之间,是聚与散,也是舍与得。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佳节是快意人生的“小确幸”,也是思接千载的大叙事。中秋时节,让我们更加确认了“家”的意义,更加懂得“团圆”的价值。人在,心在,家就在,幸福就在。当团聚超越一人一事的悲欢,当古老的文化记忆化作现实的身份认同,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一定能赓续绵延。无论是阖家欢乐的团圆之夜,还是对影三人的相思时分,那些牵挂弥足珍贵,那些陪伴更显长情,那些奉献最是动人。
中秋时节话团圆,重温个人的情感之余,也不妨审视一下家的担当、国的责任。这是“月圆情更圆”的涵义,也是“千里共婵娟”的真谛。
头顶边关月 心系天下安
“中秋节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这是哲人的睿思。“中秋节是一块月饼,更是一轮月亮”——这是诗人的浪漫。“头顶边关月,心系天下安”——这是军人的坚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样的中秋,不一样的守候;同样的月圆,别样的情愫。中秋节更多地被赋予团聚的意义,但在军人的字典里,团圆却是一个最难书写的词汇。一块甜丝丝的月饼,一串亮晶晶的葡萄,一桌香喷喷的饭菜,父母膝下,儿女灯前……这些触手可及的幸福,这份常人轻易就能品尝的亲情,却常常成为军人最奢侈的渴望。“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为了万家灯火,为了万里河山,军人将浓厚的思念化作久久的凝望,让滚烫的热血流淌在紧张的战位。空中国门,战机展翅护祖国祥和;雪域高原,手持钢枪卫边关安宁;大洋深处,战舰破浪守蓝色海疆;繁华都市,坚守岗位保万家平安……军人仗剑为国、去家万里,艰险相伴、归期难料,可能“天涯遥望唯梦回”,可能“此夕羁人独向隅”。但正是“一家不圆万家圆”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且喜人间好时节”的岁月静好。
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军人许党许国、报党报国,望圆月思小家,握钢枪思国家。当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丰收的大地,每一名军人心中升腾起的不仅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浓浓相思,更有“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大爱情怀。“守护万家平安,就是我们寄托思念的最好方式”“大地睡了,森林还醒着;夜空睡了,星星还醒着”“只要万家灯火中有一盏是为我而亮,边关风雪再大又如何”……这是军人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情的告白。
“八月十五天门开,天上人间共团圆”,中秋意境在于一个“圆”字。而这个“圆”字,要靠钢枪作保证、和平作支撑。如果给军人定制一本专属的日历,那么每一页都会写着“战”字,而且越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越要“挽弓当满弦,将士带甲眠”。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个中秋夜,志愿军官兵在阵地吟诵起诗句:“中秋在战地,月是故乡明。亲人望明月,悠悠祖国情。”正因胸怀“悠悠祖国情”,志愿军将士在异国他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军人时刻紧握钢枪,“挡住黑暗,送出明月”。
明月照征衣,万里寄相思。月光之下,训练过后,万千将士可能来不及洗去满身征尘,无暇观赏明月金菊,就伴着鼾声安然入眠。他们的梦乡里,也许会出现金戈铁马的演练画面,也许会浮现远方亲人的幸福笑脸。但第二天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他们又将“横戈马上行”,开始新一天的战备值勤、卫国戍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