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军史上的今天
军营观察丨在戈壁沙海追寻“星辰大海”
时间:2023-09-07 09:11 星期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 字体: | |
收藏:
分享到:
|
|
  • “他们,是这里最美的风景”

    ■空军报记者 高碧霖

    熄灯号已响过很久。处理完当日最后一项工作,空军某部一位领导关灯锁门,踏上回宿舍的路。

    戈壁的夜寂寥澄澈,满天的星星像宝石般一闪一闪,仿佛触手可及。这位领导仿佛想起了什么,蓦地回过头——办公楼的大部分窗户仍透着光亮。窗内,一名名朝气蓬勃的专业技术军官正夜以继日地攻关。

    这里,是距离首都北京数千公里的西北大漠;这里,也是空军战斗力建设的前沿。在这里,有支平均年龄仅27岁的科技团队,团队中的年轻军人们肩负着国产新型装备的试验评估任务,致力于解决制约空军战斗力成长的难题。

    从繁华都市来到大漠沙海,他们和天上的星星一起,点亮了戈壁夜空,用青春和奋斗映照着心中的星辰大海。

    “他们,是这里最美的风景。”想到这里,这位领导的脑中闪过一张张可爱的年轻面孔,闪过办公室里一大摞还没来得及颁发的荣誉证书……

    组建以来,这支部队从几十人起步,不断发展壮大、拓展功能,如今已成为一片极具活力、极富动力的“科技高地”,官兵锐意创新,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立志许党报国,投身强军兴军,成就最美军旅人生,驶向梦想的星辰大海。”正如一位年轻的军官所说,时代与选择,让这群年轻军人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如果没有亲身走进戈壁,走近他们,记者很难想象,这群年轻军人究竟要克服多少困难、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换来单位今天的发展。采访的日子里,记者一次次感慨,他们报国强军的信念多么坚定,将所学用于部队所需的想法多么纯粹!

    在戈壁沙海追寻“星辰大海”

    ■空军报记者 高碧霖

    /a/L2NvbnRlbnRfZGV0YWlsLzIzLzA5LzA3LzEwNTY0NTcwX2pwZw==

    戈壁深处,空军某部官兵迎着朝阳开始当日试验训练任务。杨军 摄

    一个人的选择,是自我的重塑;一群人的选择,正塑造未来

    火车呼啸前行,空军某部助理工程师小蒋结束休假,回到西北戈壁。望着窗外广阔的戈壁滩,他的思绪飘回3年前。

    “每名军人都有自己的军旅坐标,我的坐标就在广阔的边疆。”2020年1月,小蒋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时,他的综合成绩排名靠前。在空军某部的分配选项后,他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递交了戍边志愿书。

    “我请战,到一线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临行前,小蒋和战友们整齐列队,高举右拳,誓言铿锵。

    回想当初那一刻,小蒋仍觉得自己作出了人生中最正确的决定。

    “人生本来就是在选择中前行,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无独有偶,作为直招军官来到该部的助理工程师小陈,也将军旅坐标定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22年3月,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小陈,留意到空军招收直招军官的通知。从小就想当兵的他,发现这个位于戈壁深处的部队有个岗位与自己的专业有很高的匹配度。通过一系列考试选拔后,他成功圆梦。

    放弃都市生活来到荒凉的戈壁滩,会不会是一时冲动?“我努力学习,原本就是为了拥有更多的选择。既然我已经能够吃得饱、穿得暖,那么我想,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走一条风景更加壮丽的路。”小陈说。

    小陈和战友们,选择了一条更加崎岖艰险的道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广的时间维度,不难发现,这是一条将个人梦想与强军梦想紧密联系的逐梦之路,也是一条能够实现理想抱负、创造奇迹的奋斗之路。

    这条路上,从不缺少前行者的脚印。60多年前,也是一群胸怀坚定理想的年轻人,他们扎根荒无人烟的戈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那群先行者,就是挺起新中国“脊梁”的“两弹一星”功臣。

    因为以国为家,才能把根深扎;因为根深叶茂,所以花满枝丫。或许,青春本该就是这般模样。生活意义上的人,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用劳动换取生活资本;而生命意义上的人,为了理想,为了信仰,用劳动实现生命价值。

    这样的氛围,也持续传递给后来者。助理工程师小张是2019年入职的文职人员。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此前,她在北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小张的丈夫是该部一名专业技术军官。以前,她一直觉得爱人工作的地方特别偏远。可自从一次来队探亲小住后,她的态度就变了:“来了才知道,其实,这里的工作生活环境一点不比其他地方差!”特别是爱人每天工作时乐在其中的状态,更是深深感染了她。

    回北京后,小张决心也要到这里来。经过认真备考,她通过文职人员考试,如愿来到该部工作,如今也干得风生水起。

    这片神奇的大漠,似乎有种特别的“魔力”:丈夫带来了妻子,学长吸引来学弟,父母留下了儿女……这样的故事,在大漠军营还有不少。一批批年轻技术干部被这里厚重的历史感染,被这里奋斗的故事触动。

    把最美的年华奉献给祖国——就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集合,携手踏上强军新征程。

    走一条风景更加壮丽的路——一个人的选择,是自我的重塑;一群人的选择,正塑造未来。

    难或不难,关键在于为或不为;一次次突破,让这群年轻人找到了价值的出口

    选择,意味着锚定前行的方向,也意味着心甘情愿的付出。

    敲下最后一行代码,王高工直了直腰,看了眼手表——又过零点了。仿佛寓意着又一轮新生——他刚刚完成了某系统的第81次版本更新。

    王高工告诉记者,自己做的只是很基础的工作,是整个宏大链条中的微小一环。

    “光荣在于平凡,艰巨在于漫长。”在王高工看来,再宏大的问题,也需要先拆解成简单的微观问题去一一解决,而后再合并到一起。王高工和战友们的工作性质也是如此:他们要对各类武器装备进行数据分析。

    使命光荣,岗位平凡。他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将理想抱负融入持之以恒的攻关实践中。

    谈起单位刚组建时那段岁月,如今已是某室负责人的黄主任感慨不已:“没有办公室,我们就从别的单位借房;冬天暖气不足,窗户漏风,我们就塞住窗户缝;新装备没到位,大家就埋头搞知识储备……”

    直到第二年底,他们才迎来第一批装备。“当时,大家的热情一下子就上来了,有了前期的知识储备,我们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很快得到上级认可。”黄主任说。

    如今,这个工作团队已成为同行中经验最丰富的一支队伍,不少单位慕名前来求教。黄主任说:“感受到自我价值的过程是艰辛的,就像在开花结果前,往往需要经受风雨的考验。”

    在这里,这群年轻人走过的路何其相似——为满足装备列装定型新要求,一位高级工程师带领课题组连续攻关,写下17万字的资料和报告;为了研发出适用于本室业务的数据处理软件,一位助理工程师熬了几个月,编写上万行代码……

    采访中,这群年轻军人说起自己解决的一个个难题,滔滔不绝。当记者问他们“工作中,有没有觉得某个时刻很艰难”时,他们却卡了壳。

    不难吗?客观上讲,创新攻关一定是难的!所谓不难,或许更多意味着一种精神层面的力量——坚定的信念、足够的自信、热情似火的干劲,支撑着他们去攻克一个个难关。

    “越有难度的工作越有意义”“创新是很难,但更激发动力”“一想到自己要做‘第一人’填补空白,干劲就更足了”……他们的话语,让记者深受鼓舞与感动——难或不难,关键在于为或不为。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一次次突破,让这群年轻人找到了价值的出口;每一次实现自我价值的充盈,又让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加笃定。

    如今,王高工设计的某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作战试验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该系统荣获军事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相比荣誉,他更在意的是部队官兵使用系统过程中的反馈意见:“我们的工作是对新装备进行‘摸边探底’,让飞行员飞得更有底气。为了这个目标,付出再多也值!”

    什么是梦想?在王高工和战友们看来,梦想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坚持做着既平凡又有意义的事。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一项不计得失投入、不计回报付出的事业

    大漠军营,是加速空军战斗力成长的“梦工厂”。

    戈壁滩上那座小小的火车站,默默见证了强军英才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在这里,该部某室杨主任曾接来一批批朝气蓬勃的新人,也一次次输送走部分成熟的科技人才。

    置身大漠军营,对这群科技干部们而言,工作是单线的,只要下足够的功夫钻研,加上强有力的团队支撑,再难的课题也能攻克;但生活是多维的,需要考虑到家庭里的每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周末还请了老师给孩子们开兴趣班,和驻地一所优质中学签了培养协议,培养出了走进‘双一流’大学的好生源!”教育资源的逐步改善,成为广大科技干部最欣慰的事。

    “最怕孩子出现急重症!去周边市里医院,路上就得花半天时间!”面对相对紧缺的医疗资源,大家难免倒些苦水。尽管如此,这群擅长计算的人,却很少精算个人得失。

    几年前,杨主任的妻子随军来到戈壁。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前段时间,妻子带孩子回了成都。这些天,闲暇时独自在营区湖畔散步的杨主任或多或少有些失落。

    天边,云卷云舒;湖中,云影天光。“我们真正该在意的,究竟是什么?”杨主任渐渐想明白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一项不计得失投入、不计回报付出的事业。这里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离开这里,我就像小草离开了土壤,物质生活再丰足,我也不会太快乐!”

    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等法规相继施行,军人优抚、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系列暖心惠兵政策相继落地,激励着大家心无旁骛、砥砺奋进。

    2020年12月,中央军委印发《现役军官管理暂行条例》及配套法规,标志着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改革取得实质突破,为集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强军伟业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去年,该部原高级工程师韩博士选调至一所军校成为一名教员。一方面,这个岗位便于她照顾体弱多病的双胞胎女儿;另一方面,研究能力较强的她十分符合教研岗位需求。

    当年,韩博士毕业后,义无反顾来到该部。这些年,她的科研成果颇为丰硕。令她感动的是,领导和战友都非常支持她的选调选择。

    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各得其所、各有其归、各尽其才。虽然客观上少了一名骨干,但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实力完成好后续每一项任务,这正是该部一直倡导的——在大漠留下“风吹不走”的事业。

    “我们鼓励人员流动,来一个人就留下一份自己的成果,调走后给新单位带去新的力量,我们的事业发展一定会越来越顺利。”该部一名领导告诉记者。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记者感慨,一个好的系统一定是开放的,让人才走出去也是一种效益。只要能为强军事业作贡献,只要能稳定地输出价值,在哪里都一样。

    周五下午,一场党团活动后,该部紧接着举行了近期科研成果颁奖仪式。成箱的获奖证书被抱出,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一张张青春的面庞,像历经风雨之后的一道道彩虹,绽放着光芒。

    那一张张闪光的面孔,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有更多的青春身影,辉映在科技强军的征途上。

    (曹文惠、欧阳煌、江艺对本文亦有贡献)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

    ■朱章虎

    习主席强调,年轻干部要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挑重担、苦干实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

    戈壁深处,空军某部一群年轻的专业技术军官,胸怀理想、扎根大漠,主动投身科技强军伟大实践,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光荣传统,攻坚克难、艰苦奋斗,以科研成果助力转型发展,用科技创新增强打赢底数,充分展现立足本职岗位、矢志奋斗强军的青春风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前,军队院校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与此同时,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迫切需要把科技创新这个强大引擎发动起来,迫切需要各领域人才在重难点问题攻坚中取得突破。作为高学历青年军官,应胸怀这份崇高的使命感,自觉扛起科技强军的重大责任,将自身所学对接战斗力所需,用科技创新点燃部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苦地方远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毕业季,军校广大毕业学员主动向党组织申请,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一线部队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展现了当代青年军官应有的理想抱负和青春斗志。选择了崇高,就选择了担当;选择了艰苦,就选择了奋斗。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无论是艰苦边远地区,还是练兵备战一线,都面临大量亟待破解的难题,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和挑战,尤其需要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在创新创造领域,出成果的周期往往较长、承担的风险较高,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真正把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把自身价值体现出来。

    人才准备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各部队应以作战需求为牵引,高度重视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配置使用,畅通识别、培养、引进、使用链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公平公正、解难帮困的环境氛围,让人才心无旁骛建功强军事业。要把人才使用效能放在强军事业、打赢棋盘中考量,加大人才跨单位选调、跨层级流动的力度,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谢劲
点赞: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