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军史上的今天
军官的“6+3”最低退役门槛
时间:2021-10-25 11:12 星期一 来源:军友在线
【 字体: | |
收藏:
分享到:
|
|
  • 何为“6+3”?

    没错,不是我们以前说的“6+1”的3.0版综艺,它是军官今后面临退役的门槛。

    简单来说,要想转身,先得过它这一关,通俗来讲,入门级退役。

    如何看待“6+3”退役模式?

    军官的新政策退役门槛军官只需满足6年实际干龄+本衔满3年的最低条件,这里再说一下,不能只满足干龄6年,不满足衔3年,必须同时满足,即可申请退役。 

    然而,众所周知,退役不等于一定能转业或复员,这一点跟军士的退役还不一样。

    在军改之前,本科毕业满8年也符合申请退役的条件,但即使递交了转业申请,也需按照一定的计划逐步退出现役,这个计划,就是指的转业名额。 

    目前了解到,军官今后退役的阶段工作,年度退役工作的时间节点,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围绕的退役主流导向群体:达龄,自愿,调控,强制。 

    如何理解这“8个字”,我个人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呈现在“6+3”之基础上,可以理解为:第一道退役门槛,就是“6+3”;第二道退役限流:就是谁符合达龄、谁又是自愿,有没有调控,能不能强制,一看个人实际条件,二看单位控制比例。

    有消息称,今后安置会每年第四季度集中办理一次,前三季度则办理大超龄等人员。 

    至于能不能,那要看排名结果。 

    众所周知,“新西兰”为代表的广大地区,想走人群占比多,“6+3”退役模式,对于他们而言,会不会放开走留? 

    就算有些愿意长干的愿意来,在没有交流机制的情况下,想来也来不了,就算想来能来,也填不了,毕竟想去的人肯定不会多,只怕想走,可能依然要靠排队大赛,胜者才能。

    衔3怎么定义的?

    比方说,1988年出生, 2014年6月军校四年后毕业,2015年6月加1年学习,毕业后是授中尉副连职排长,2018年6月晋升上尉军衔,2019年6月上尉连长。

    这里有几个问题,衔满3年,是在2021年6月,还是要到2022年6月呢?加1的那一年算不算干龄?

    如果是国防生,毕业后是授衔以后加1是算的,如果是国科分流前加1现在还不太好说。

    按现在了解到的政策,这种情况是可能以中尉来算待遇级别的,保留上尉军衔,如果算下来,仍达不到上尉的待遇级别,可能会按上尉的最低待遇级定。

    为了强化人才管控,充分挖掘高级人才效能,对核心人才的退出也提出了加最低年限的要求。比如,读完研究生,毕业后就要至少再干3年,读了博士、博士后,同样的延长方法,把提升学历机会留给想长干的人,杜绝了薅组织羊毛的行为;

    同样晋职晋衔,也有加年限的要求,比如本衔需满3年,晋职的需满1年,交流的需满1年...以及各类人才,也是不允许走的类别。

    毫无疑问,一切为了保留人才、提高战斗力,占了单位的各种荣誉奖励,一定会加长服役年限,确保高级人才的保留。

    每级晋衔的时间约为5年,因为晋衔的头3年属于禁止退役对象,包括转业复员逐月,因为只有在第4、5年才有资格申请退役。

    所以说,6+3这个政策妙不可言,结合其他加年限的条件,符合退役资格的人数可能降低60%,更多人选择长期服役。

    军衔的起算时间应该是按职务来的,这也是今后职业化以军衔为主导,对于政策过度期间的政策,我们还需要等更准确的政策出台后帮助大家解读。

    也就是说,如果想副连满足条件了之后,想走的,就不要调正连了,否则本衔任职时间不足,肯定是走不了了。

    不过,对于职业化问题,不是让大家年轻的干部就想走,估计想走的有可能,但这个比例肯定不会太大,大多人还是要考虑到职业化的初衷是让更多人长期服役,并且“6+3”这样算下来,至少要服役10年以上,十多年都下来了,估计长期服役还是可以考虑的,具体如何打算,则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而定。

    满足“6+3”最低退役门槛,能不能转业?

    如果给“6+3”转业做个评分标准,需要做以下几点:

    一是,符合“6+3”门槛,这个就不再多说了,可以理解为“基础分”。

    二是,是否符合“四类人员”优先安置。这个是在“6+3”之基础上,可以理解为“增值分”。

    三是,对比来看复员、逐月与转业。部队负责第一道门禁,通过对转业指标的控制来卡人,满足了“非常6+3”,可以,不是不让你转业,“自愿选择”嘛!但要排队,排到什么时候,那就不好说了。你确实想走,不想排了,熬不住了,那边还有复员的大门敞开着嘛。分析在新政退役体系中,复员与逐月应该会高于转业的优先级,这是“指标分”。

    四是,是否在“四个退役”自愿、强制、达龄、调控的清单方式中? 至于怎么权衡利弊,要看个人的实际情况,按照今年的安置情况,达龄和强制的转业靠前的趋势会多一些,这是“清单分”。

    五是,是否具备立功、职称、人脉等退役贡献?把这一条放在最后,不言而喻,是压轴也是重磅,大家其实都懂。主要是凸显在“6+3”服役期间的任职路径,特别是贡献越大,可转业的窗口优于其他人,特别是今后,转业安置地方是最后一道关卡,人脉网也是尤为关键,这个可以说是“贡献分”。

    作者:兵路君


责任编辑:谢劲
点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