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问堂哥,“为何选择复员呀?”
“如果选择转业,在西藏服役,回老家,也就拿30多万的转业费,但是就我们老家县里的安置,不是很好,还是选择拿130多万的复员费。”他笃定地说。
可能很多人觉得,在西藏服役,选转业加分多呀,安置也一定不错的,何必呢?
问题在哪?
前段时间,我与6个面临16年服役满的老士官聊天。
下一步的出路,是选择转业安置,还是复员?没想到在场大多数人人选择前者。
一个星期后,我再遇到他们时。
答案变了。
最后只有2个战友选的是转业安置,4个人选择了复员。
为何部分士官趋向于拿钱走人,而不是转业安置?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面临这样的问题,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你要问是转业好,还是复员好?绝大多数人会回答——
转业安置。
中国人的心理是:转业安置,求的就是稳定。如果能分配到一家好的福利单位,就是很“给面”。
为什么?
那是因为在军人眼里,军人工资不高,各项保障措施不到位,与社会衔接经济上来看,转业安置是货币化下的另一条康庄大道。
转业安置,就算工资不高,但是过节期间各种费用补助不少,年底双薪比平时翻几倍,最主要的还有一项就是身份地位有了不一样。就算是工勤岗,在“衙门大”的单位,办起事来也方便,这是中国人现存的一种社会常态。
目前工资虽有涨幅,但各项福利待遇保障,地方物价、房价指数,一项项指标和参数直指一个问题——
开销太大,钱不够用。
所以,正如一位老士官开玩笑说:“不是我不想转业,关键是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我们大多数人,一边是服役,这是军人的使命与责任,一边得生活,这是作为人该有的生存与境况。
面对使命与责任,军人责无旁贷,可面对生活,就不得不说一下生存的困境。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选择了复员的军士,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何才能选到一个好的工作?
核心就是档案量化打分。
比如,是艰苦地区的、立功比较多的,档案量化积分和同年兵相比,有足够的优势,首荐肯定选政府安排工作。
当前,随着档案量化评分作为安置的主要依据,大多地方取消了士兵安置考试,既使没取消士兵安置考试的,考试占比分也要低于档案量化积分。
综合评分占优势,就意味着能够优先选岗,每年不管哪个地方,基本上都会有事业单位的名额,能分到一个好的事业单位,自然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为什么当初堂哥选择复员?只有我知道,他是为了二叔,也是为了家里的妻儿。
二叔因为这些年一直有尿毒症,医疗费用开销很大,堂哥也是考虑到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还有孩子今后的保障也需要费用。
他说,“但凡在政策上给予军人父母医疗保障更多一些,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转业。”
他说,身边很多在边远地区服役的战友,在面临转业或复员上,谁都不轻松。
复员,应该是大多数军士,在退役的一个最无奈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转业虽好,但不一定是适合每个人;逐月很好,但是遥不可及的事不一定能惠及到每个人身上;退休,国家供养,更不用说了。
前段时间和复员的老高聊天,在问起近况时,他说,“选择复员时是有冒险的,好在自己在部队当过多年的修理工,考取了修理技师,刚开始复员确实很难,但是熬过来了,现在有3家自己的修理厂。”
我知道,他在选择复员之际,也是经历了多少次的纠结,我很喜欢他朋友圈发过的一句话,“今天的成就,都要感恩部队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
如果自己有一技之长,就业能力也强,或者不满足束缚的上班生活,有创业想法的,倒不如复员拿着比转业多领的退役费当作第一桶金,趁着年轻去闯一闯。
离开部队后我们咋办?
这个问题,我这10多年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会一直持续到我退役。
老高说,学点离开部队还能生存得下去的一技之长,至少,要能混口饭吃,不然,恐慌啊!
老高曾经参加侦察兵集训,在那个犹如魔鬼一般的A大队,有点像《士兵突击》中的A大队,他接受了残酷历练。
回来后,本以为前途光明,可是因为年迈的母亲需要有人照顾,不得不选择复员。
实际上,老高说的恐慌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到底恐慌什么,为什么恐慌。
一直听很多退役的战友说过一句话,“离开部队后,地方和部队完全是两个社会。”
如果你要问我,拿130多万复员和30多万的安置,哪个好?我只能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好的政策配上过硬的本领,就无惧选择。
军营并不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不管进去的什么,出来的都是灵丹妙药。
你得承认,军营固然是大熔炉,炼出来的有钢材却也有炉渣。我们不敢保证自己就是那块好钢,因为好钢的标准有很多,保不齐在这里是好钢,到了其他地方只能做一块炉渣,有的时候甚至连炉渣都算不上。
很能理解,很多战友们在面临退役安置时,有纠结,说到底,我们纠结,我们恐慌是因为,一旦离开,怎么跟别人竞争?
过来人的说法,在无法选择的下,比如是转业还是复员好,一定要多看看地方的政策。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都是成年人了。
更何况,我们还是军人呢?
作者:剑客高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