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一个鸡汤。
说如果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命运,要么是傻,要么是太天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的确如此,因为40岁的人生,几乎已经定型了。
家庭、事业都很难再改变了。
然而,对于大多数的退役军人来说,40岁,才刚刚开始。
因此,选岗这件终身大事就显得格外重要。
转业选岗时,因为不知道具体的单位和岗位,所以对地方不熟悉的老马有些虚。
他提出可否带着妻子一起,给自己作一个参谋。
可没想到,遭到了相关部门的拒绝。
而这也成为他人生的一大遗憾。
也因此没有少被妻子埋怨。
特别是,每次吵架的时候……
现在好了。
一些省市开始试行选岗可以带一名亲属参与。
让参加选岗的转业军人可以更多的听取亲属意见。
比如,山东省泰安市安置军转干部公开选岗办法就明确军转干部选岗时,可带一名亲友进入现场商议。
山东省聊城市市直2020年退役士兵选岗会上,为帮助挑选岗位,一些退役士兵的家人也被允许陪同前来当“参谋”。
山西大同2020年度计划分配军转干部选岗会上,部分军转干部还把父母家属、亲朋好友请到选岗现场,见证这一人生重要时刻。
虽然,邀不邀请、安不安排退役军人的亲人来到现场见证参与安置选岗工作是一个小事,对于安置选岗工作的完成也没啥大影响,但对于可能“一选定终身”的退役军人和其家庭来说却是大事。
增加的这个环节,不仅仅回应了广大战友的期盼,还增强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让军属见证军人服役的重要时刻,是一个传统,挺重要。
有人说,这几笔钱的价值,不仅仅是发钱解决经济问题这么简单,其实也是军属参与军人服役过程的一个生动体现。
就如同参与授衔仪式、立功大会、退役仪式等一样,对军人和军人家庭的激励作用显而易见。
作为军人服役历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安置选岗这个重要时刻,亲属也不应该缺席。
让军属参与安置选岗,可以提升选岗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很需要。
退役军人的岗位和单位,是个人的事情,但其实也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涉及家庭和亲人。
考虑家庭因素,尊重家人意见,也是大多数军人选岗时的基本原则和做法。
然而由于选岗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在面对选择时如果不能及时征求家人意见,往往会给今后的发展和家庭的幸福埋下隐患。
而夫妻双方共同及时的判断和选择,更会让选择结果符合家庭实际,更加全面。
毕竟,大多数军人对于地方不熟悉,信息不够对称。
让熟悉和了解地方的亲属参与,辅助决策,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让军属来到选岗现场,同时也是一种礼遇和尊重。
邀请军属参加,不仅仅是让军属提建议做决定,更是一种对于军属付出奉献的一种礼遇和尊重。
退役安置,不仅仅是给退役军人一个岗位,找一个单位,更是为他们找一个发展的平台,生活的基础,是最实在的服务保障。
这种服务保障,不仅仅是给军人个人的,也是给整个军人家庭的。
同时,也有利于激发转业军人的工作积极性,争取到他们家人对其工作的最大支持。
因此,希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各地都应把这个经验推广开来,让每一名转业军人都选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
